什么是手足口病?
1.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。
2.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口痛、厌食、低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,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,导致死亡。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。
症状
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在2-10天左右,平均3-5天,开始阶段的外在表现和普通感冒发烧比较相似,但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,会显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。
1.一般临床症状:手足口病最明显的症状出现在手、脚和口腔中,这三个患处会出现类似米粒大小和颜色的疱疹,患儿能感觉到疼痛,有的孩子可能在臀部或者肛周也会长一些。
2.患儿还伴随低烧(38℃左右)、皮疹等体征,不过通常都不严重,1-2周内会自然痊愈,而且没有什么后遗症。持续低烧可能会让小宝宝感到食欲不振、头晕头痛等,并不时出现咳嗽、流鼻涕的症状。
3.极少数的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呼吸系统、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的并发症,其中比较严重的病症有脑膜炎、脑脊髓炎、心肌炎、肺水肿、循环衰竭等等。
呼吸系统:出现问题的表现非常明显,宝宝的肺部功能变差,呼吸变得急促或者困难,可能出现类似窒息的症状,严重的还会口吐白沫或血沫。
神经系统:受到影响的宝宝会变得精神涣散、易惊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、嗜睡等等,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肢体反应,比如肢体抖动、肌阵挛、四肢抽搐、惊跳、无力等等,严重可能会患上脑水肿、脑疝等。
循环系统:循环系统的异常表现虽然不明显,但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。当发现宝宝开始四肢发凉、面色发白、心跳紊乱的时候,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。
虽然手足口病很少出现重症病例,不过,既然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就不得不防。宝宝如果感染上了病毒,妈妈千万不能放松警惕,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,如有异常,要及时送到医院接受治疗。
传播途径
1.人群密切接触: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,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等引起感染。
2.分泌物: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(飞沫)传播。
3.饮食: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、食物,也可发生感染。
治疗
1.一般治疗
本病如无并发症,预后一般良好,多在一周内痊愈。主要为对症治疗。
(1)首先隔离患儿,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。
(2)对症治疗,做好口腔护理。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,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涂患处,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。
(3)衣服,被褥要清洁,衣着要舒适、柔软、经常更换。
(4)剪短宝宝的指甲,必要时包裹宝宝的双手,防止抓破皮疹。
(5)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,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.5%碘伏。
(6)臀部有皮疹的宝宝,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,保持臀部清洁干燥。
(7)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,补充维生素B、C等。
2.合并治疗
(1)密切监测病情变化。尤其是脑、肺、心等重要脏器功能;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常规(白细胞)血压、血气分析、血糖、胸片。
(2)注意维持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。
(3)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,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、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。
(4)出现低氧血症、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,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。
(5)维持血压稳定,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。
其他重症处理:如出现DIC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等,应给予相应处理。
预防
手足口病是可预防的,做到“洗净手、喝开水、吃熟食、勤通风、晒衣被”。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,要讲究环境、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。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,饭前便后洗手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。喂奶前要清洗奶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