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
中医自古就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以及“夏补三伏、冬补三九”的说法。原因是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经过一年的体力消耗后会有所偏衰,用具有滋润作用的原料在冬季“三九”进补。
“三九天灸”是冬治“三九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,与夏治“三伏”中的“三伏天灸”一样,属于中医治疗学中的“天灸”疗法,它是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、穴位功效、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,从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出发,选择在冬季“三九”天时候,以“寒者热之”、“虚者补之”为理论依据,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,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,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,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。此治疗时间性强,疗效好,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。
三九穴位敷贴是通过将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,持续刺激穴位,行气活血,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,抗寒能力进一步增强,对于各类适应症的慢性病患者,这种疗法的确有助于他们过一个舒适的冬天。而对于普通人群,三九时节贴一帖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。
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,每9天为一个时段,称作“冬九九”,也就是常说的“数九寒天”。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天至27天称为“三九天”。寒冬季节是关节退行性变、颈肩腰腿痛、过敏性鼻炎、面瘫、哮喘、胃肠道疾病、亚健康等常见病的高发季节。《内经》说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肺、脾、肾脏器的虚弱(亦即免疫功能的低下)是疾病致病的关键。所谓“寒者热之”,天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温热疗法,因效果显著,受到病人的好评。
【适应人群】
1、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疾病如流感、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哮喘、经常性感冒、急慢性气管炎及慢性咳嗽、慢性咽炎、慢性胃炎、结肠炎、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、肠功能紊乱、病毒性肝炎、尿路感染、甲亢、复发性口腔溃疡,美尼尔氏病、癫痫、汗证、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,称为夏病,均适宜在冬天诊治。
2、 亚健康人群。
3、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;免疫低下;老年病系列。
4、 正常健康人群。
【适应症】
●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各种慢性咳嗽、体虚易感冒等。
●消化系统疾病:消化不良、消化道溃疡、慢性结肠炎、慢性腹泻等属虚寒性的
●运动系统痛症: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颈肩腰腿痛、腰椎间盘突出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属虚寒的痛症。
●儿科疾病:支气管哮喘、反复咳嗽、体虚易感冒、厌食、腹泻、遗尿、消化不良、汗症等。
●普通人也可做天灸。普通人做天灸,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抑制过敏状态,提高抗病能力,达到防病的目的,这也是中医“上工治未病”的体现。天灸治疗一般没有年龄限制,但婴儿(一岁以下)皮肤柔嫩,药物刺激容易损伤,不推荐应用。素体热盛、湿热重、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天灸治疗。孕妇、急性病人、慢性病急性发作期间、重症病人也不适合天灸贴药。
【天灸疗法的禁忌症】
(1)、实热症:当天发烧,体温在38.0℃以上者,或平素阴虚火旺体质者,一般不宜天灸。
(2)、孕妇及经期:因天灸药物为辛温走窜之品,所以正在孕妇及月经期且月经量多的女性不宜天灸治疗。
(3)、贴敷部位有开放性伤口、皮肤溃疡、皮肤感染者。
(4)、对贴敷药物或敷料过敏者。
【注意事项】
(1)贴敷时间根据年龄及皮肤情况,从20分钟至6小时不等。一般4小时。如果是儿童,家长应注意观察,若患儿有明显刺激感觉,应及时取下药膏,不必拘泥于时间限制。
(2)、饮食:天灸当天及药后三天内忌食鱼腥发物及辛辣燥热之物,如牛肉、狗肉、烧肉、辣椒、韭菜、生姜、大蒜、煎炸食品等。忌食生冷食物。
(3)、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,以防药贴移位或出汗过多导致药贴脱落,贴敷后须避免受冷的刺激,贴后2小时内不要洗澡。
(4)、若患者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,可以提前揭除药贴,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。揭除药贴后,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,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。
(5)、有些孩子因皮肤娇嫩,贴敷的局部会起疱。如果疱小,可以不去管它;如果疱大,要到医院处理。一般一周以后起疱处会结痂脱落。据观察,起疱的人疗效更好,因为这类人药物渗透吸收的好。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贴敷部位的反应,适时取下药膏。
(6)、为保证疗效,请大家按时前来治疗。
2016年我院“三九”天灸的时间为:
一九:2016年12月21日
二九:2016年12月30日
三九:2017年01月08日
加强贴:2017年01月18日 (通讯员 张海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