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状病毒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。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,主要发生在婴幼儿,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,发病高峰在秋季,常见症状为腹泻,恶心,呕吐,排黄色水样便,发热等,故名婴儿秋季腹泻。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。
【临床表现】
潜伏期通常为2~3天。起病急,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,排黄色水样便,无黏液及脓血,量多,一般5~10次/天,重者超过20次/天。多数伴有发热,体温在37.9~39.5℃。30%~50%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。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。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、腹鸣、腹痛和恶心、呕吐等。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、酸痛、头晕、头痛等症状。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、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。体弱、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,一般3~5天,多数具有自限性。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。
【并发症】
少数并发肠套叠、胃肠出血、过敏性紫癜、Reye综合征、脑炎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、DIC等。
【需完善的检查】
包括:血常规、粪便常规及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、立位腹部平片、腹部B超等。
【治疗】
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,因本病多为病情轻,病程短,呈自限性,多数预后良好,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,故一旦出现症状即需及时就诊。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,预防和治疗脱水(主要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),家属需加强护理及注意隔离防护。对于腹泻者,不推荐使用止泻药,但可以使用吸附性肠道黏膜保护剂型。可口服补液盐溶液(ORS)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。注意调节肠道菌群,谨慎使用抗生素,常规抗菌治疗无效。腹泻的治疗要点就是继续喂食,吃母乳的患儿,可少吃多餐;人工喂养的患儿,可予更换低乳糖的腹泻奶粉。
【护理】
1、高热的护理:保证休息,防止过劳,给予患儿卧床休息至退热;体温37.5-38.5℃的患儿,可多饮水及给予温水擦浴,对体温超过38.5℃的患儿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,防止小儿高热惊厥。
2、呕吐的护理:呕吐时,头偏一侧,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;哺乳不宜过急,以防吞进空气;哺乳后可抱正身体轻拍背部,使吸入的空气得以排出;呕吐较轻者,可以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食物,宜少量多次进食,呕吐较重者,暂时禁食。
3、预防及严格消毒隔离:接触患儿前后均应洗手,用品按感染性物品处理、采用擦拭、浸泡消毒等处置,并指导家长不要带小孩到人多密集场所,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,保证食物新鲜,餐具奶嘴可煮沸消毒,防止继发感染。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,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。加强饮食、饮水及个人卫生,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,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。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,在流行期间,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。提倡母乳喂养,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。
4、加强皮肤的护理:衣服、被褥要清洁,衣着要舒适、柔软,经常更换;护理患儿前后,家属要认真洗手,防止交叉感染;患儿每次大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,保持肛周皮肤清洁、干燥,选用柔软布类尿布,勤更换,腹泻次数多时,温热水擦洗肛周,局部皮肤发红处可涂擦紫草油等。
5、密切观察病情:急性期应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、精神、皮肤弹性、前眼眶有无凹陷、摄入量、机体温度及尿量等表现,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液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;观察大便次数、性质和量;观察呼吸深浅、频率和节律的变化。(儿科 尹翠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