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谢岗院区内科成功开展一例内乙状结肠切除术
(通讯员 黄潘文)近年来,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且呈年轻化趋势。据研究表明,95%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。这个过程一般需5-10年,但个体差异不同。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,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、黏液便、腹痛等异常,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,容易被患者忽略。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。
近日,45岁的罗先生因大便习惯改变3年余,大便形状改变3月余入住谢岗院区内科。肠镜检查示:结肠多发息肉样肿块,最大约3cm*3cm,肠癌待排。患者肿物较大,以往大部分患者均需要开刀手术切除,创伤大,恢复慢,花费高。
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依托东莞市人民医院技术支援,引进德国进口ERBE(爱博)高频电刀,联合富士胃肠镜系统,丰富了我院内镜下的治疗手段,使我们从原来简单的胃、肠检查以及活检、钳除等简单治疗,扩展到现在的电凝、电切、EMR(内镜下黏膜切除术)等,从而扩大了我们内镜下病变处理的范围。针对罗先生病情,外科、麻醉科、消化科多学科协作,成功为患者行经内镜下乙状结肠肿物切除术。术中无任何出血,术后安返病房。术后病理提示:乙状结肠绒毛-管状腺瘤。患者术后恢复可,无相关并发症出现,病情稳定出院。